為什么很多的胎教音樂是莫扎特,而不是貝多芬或其他音樂家的曲子?也許一些細心的媽媽發現了這個問題。難道胎教音樂不能隨便聽嗎?胎教音樂的選擇,要遵守一定的原則,胡亂聽還不如不聽。
知道自己懷孕了,高興完了立刻就拉著老公去買胎教CD,我平時就是個古典音樂愛好者,也一定要把這種美的享受從小就帶給我的孩子。結果老公開車帶我逛遍了所有的唱片行和購物中心,發現十家里有十家推薦的都是莫扎特!天哪,我覺得莫扎特當然很好,但真的有這么壓倒性的優勢嗎?我自己更喜歡李斯特、勃拉姆斯的作品,家里的CD也以他們倆的為多。為什么所有的胎教中心都推薦莫扎特,這有什么講究嗎?
我在網上查了,也發現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的說法,但我并沒有找到什么特別有科學依據的理論,只是通過現象總結出這樣一種結論。我雖然愿意為孩子多聽聽莫扎特,但如果能兩全其美豈不是更好?從道理上來說,胎教音樂不是只要旋律動聽,讓人心情愉悅放松就可以嗎?要不然,難道在莫扎特出生之前,所有的準媽媽都不聽音樂?像我有個朋友,她喜歡聽民樂,懷孕期間聽的都是古琴曲,也聽得很開心啊。孩子出生以后雖然沒表現出什么音樂天分,但至少健康活潑又可愛,我能不能按自己的喜好選胎教音樂?
一提到胎教音樂,莫扎特幾乎是全世界通用的選擇。為什么是他?這當然不是胡亂選的,并非因為莫扎特是神童,就要給未來神童們聽他的曲子。而且,不僅僅是胎教音樂,對剛開始學鋼琴的孩子來說,莫扎特的曲子也是應該經常聽的。因為他的作品,旋律性非常明顯,和聲非常和諧。它有著出色的韻律、曲調、頻率、節奏,并且,純凈而簡潔,最適合孩子啟蒙時聽。相反,貝多芬晚年的曲目就有點激烈,比如第五交響樂章中的命運在敲門的主題,貝多芬想表達的那種情緒孩子怎么會懂呢?當然,莫扎特不是唯一,其他的作曲家也有不少曲子適合胎寶寶聽,比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就是非常經典的胎教音樂曲目。
伊利諾伊大學醫療中心曾經進行過一個試驗,結果發現,莫扎特的音樂,每30 秒有一個頻率高峰,而大腦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運行,頻率也是30 秒左右。也許,這能解釋莫扎特效應的存在。
話說回來,不管聽不聽莫扎特,音樂胎教所選用的曲目,一定要是專業人士鑒定過的。爸爸媽媽不要依據自己的喜好亂選。就算是正規出版的音樂胎教教材,爸爸媽媽也要注意以下幾點:它是否旋律優美讓人心情放松?它是否有舒暢的節奏?它所體現出來的情緒是否明快、溫暖?如果有一點不符合也要放棄,寧可錯過,不可錯聽。
琴童小詞典: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是指個體在聆聽莫扎特奏鳴曲后立即顯現在視覺空間推理測驗分數上的提高。在兒童教育領域,一些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聽過莫扎特音樂的孩子,大腦活動增強,思維更敏捷,行動更有力,性格更開朗。雖然目前沒有非常權威的數據能夠證明莫扎特效應,但絕大多數教育專家都認為莫扎特音樂出色的韻律、曲調、頻率、節奏和它的簡潔與純凈,對于開展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是非常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