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上海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成立30周年,也標志著鋼琴考級走過了30個年頭。
值此之際,由上海音樂家協會、東廣新聞臺主辦、熠馨文化協辦的“文化軟實力的傳承與創新——音協考級30年音樂教育研討會”今天上午舉行。
力求還原音樂考級對音樂教育和學習應有的作用,推廣社會各界對音樂藝術教育的有益嘗試,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說到鋼琴考級,人們也許馬上會想到那一個個奮戰在琴凳前的小琴童們的身影。多年來,每年上海報名鋼琴考級的人數始終在各個樂器考級中“領跑”,并曾一度飆升到23000多人。
上海市音協音樂考級中心主任馬如意在談到鋼琴考級歷史時說:上海音樂家協會鋼琴考級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每年有2萬人參加。因為當時的考級與升學掛鉤,在音協獲得高級別的證書后可以在學業上加分。隨著一些功利的元素加入,在整個的教育體系中出現了負面的東西,但如今這個政策也已經取消。在這兩年中,整個鋼琴考級慢慢在人數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這是我們國家對文化產業包括文化軟實力的投入,對于藝術教育關注的成果。
隨著熱度一同升起的還有一些質疑,有人抨擊鋼琴考級制度過于功利,扼殺了琴童的原創能力。那么,參加鋼琴考級是否必要呢?發展到今日,形式還是那個形式,人們的態度卻變了。
在上海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哲看來,考級并不單純是測試考生學琴的成果,同時也是對現今業余鋼琴教育水準的檢驗和校正,更是一個社會的窗口,在考級當中,遇到了很多觸及到人性的事情。對于每個人參加考級的人來說,都是一段經歷。始終要銘記的是,彈奏音樂不僅是為了一張證書,更是為了一生的陶冶與陪伴。
今天這個活動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音樂各領域的人士一起來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的出路。因為在傳統音樂教育的思想中,級數高就意味著孩子的水平高,能力強,一些老師往往會讓學生演奏一些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樂曲,這樣的方式是缺少藝術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就像上海音協古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宋小璐所說的,讓一個孩子去彈琴,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情操,興趣和一輩子的喜好,所以考級只是推動孩子前進的步伐,不是扼殺孩子情趣的手段。
然而,現在不僅僅是學音樂的人關注音樂教育,在社會的各階層,包括一些民營機構,媒體都為孩子們的音樂教育傾注了力量。在2014年,東廣新聞臺也曾舉辦過《我們的音悅會》,經過多次宣傳和報道,廣受歡迎。并且在兒童音樂教育越來越火熱的同時,也一直在關注著。
熠馨文化CEO、小星球音悅會創始人丁一蕾就說到,音樂考級是一直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與音樂有更深的接觸。讓孩子除了考級比賽之外,再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在經過和音樂人、媒體人的討論下,與東廣新聞臺舉辦的音樂活動,得到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在參加活動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光芒,看到了自信,看到了家長臉上的喜悅和自豪。在今后的活動中,不僅要給孩子帶來歡樂,而且還要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真善美。
從音樂考級活動設置的初衷來看,設立音樂考級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培養藝術素質,考級是孩子學琴階段性成果的一個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所以家長沒有必有把考級作為衡量孩子學琴的唯一標準,學習在于踏實的走好每一步,體會其中的樂趣,從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客觀的看待考級問題,對老師、家長、孩子以及整個社會都會在儀式上有很大的轉變,從而使少年兒童音樂教育事業向前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