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媽,孩子學琴了,要不要買鋼琴啊?我們現在都在琴房練琴,感覺太麻煩了,但是買了琴就怕孩子堅持不下去放家里就成了擺設,浪費了。”朋友的孩子新入門學琴,在買鋼琴這件事情已經考慮了好幾個月,還在糾結。
身邊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實際上這樣的思慮中代表著父母這樣的一種情緒:“普通的鋼琴一兩萬元,買了孩子要是能堅持練習最好,要是練習不下去放家里占地方、扔了可惜、處理的二手的還不值錢,不如就先看看孩子能不能堅持,能堅持再買,不能堅持就不買。”
我向來是反對父母這樣做的,也許這跟我的性格有關,既然選擇了,就努力去干好,不要給自己留退路。
那么,在很多家庭,實際情況是這個選擇是父母自己做出的,而非孩子,自然在買琴的事情上就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考慮(我們排除因為經濟問題而考慮的特殊案例,學琴和藝術如果要真正的去學好,哪一樣不是要花大精力和金錢去投入的呢?)
我想父母這樣焦灼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判斷,比如特別自覺的孩子為了給父母證明自己是有潛力的,配得上父母給買鋼琴的,那么一定會在琴房刻苦的練習。(這樣的孩子有,但是肯定不會太多,啟蒙階段練琴一直是一件枯燥無趣的事情)。
或者孩子們這樣想:“練琴這件事,本身選擇就不是我自己選的,父母逼迫我學習的,再說他們也沒對我有多大的預期,我就馬馬虎虎的彈吧,彈不好父母也不買琴了,就不用再來上這枯燥的鋼琴課了,更好。”
好吧,你看,我們的情緒和思慮其實一直在影響著孩子,他們會察言觀色。
回歸到讓孩子學習音樂本質上來,相信很多父母都是本著讓孩子有一定審美這樣的目的去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的進步往往成為父母自我標榜的工具,加上沒有合適的引導,導致孩子對音樂愈加排斥(甚至有一些小孩在幼兒園階段就有著五六個課外輔導班)。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一直狹隘的認為,如果孩子能在某一個領域堅持下去做的比較突出就已經很不錯了,哪里還有精力去照顧五六種學習呢?女兒在學習鋼琴,除此之外沒有英語、沒有圍棋、沒有奧數、沒有舞蹈。在年幼時,她就應該努力快樂的去玩耍。
所以,在對待孩子學琴這件事上,買琴時候父母應該是決絕的,這種決絕的心態不應該是強加給孩子的一種壓力,而是對能陪伴孩子度過艱難的前幾年的一種自我激勵,孩子初學鋼琴的路上,一定是家長的努力陪伴和老師的專業指導并重才能讓孩子有更快的進步,特別是在小幼童的鋼琴啟蒙學習上。
把孩子的學琴扔給老師就能讓孩子主動自覺且刻苦的走下去,那我們真的得仰天長嘆“此生,我遇上了多好的孩子啊。”
實際上,這種情況幾乎沒有。
如果孩子學琴,就要去買琴。但是孩子學琴的前提是孩子不排斥不反感不抵觸,且父母得有足夠強大的寬容平和的內心要與孩子一起走下去的勇氣和態度。
否則,學琴就成為了游戲,成為了一種時髦的親子互動方式,就不是在學習了,那么琴就真的不必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