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滿頭銀發的加里·格拉夫曼與自己享譽世界的弟子郎朗,在施坦威中國10周年慶典音樂會上聯袂彈奏了勃拉姆斯的f小調雙鋼琴奏鳴曲。盡管已經86歲高齡,步履也有些蹣跚,但格拉夫曼依然按鍵如飛,演奏穩健。
在中國,格拉夫曼的名字總是與他的學生郎朗、王羽佳、張昊辰捆綁在一起,他對記者笑言,在中國別人介紹他時,都要加一句“郎朗的老師”或者“王羽佳的老師”。
格拉夫曼不僅僅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本人也是一位聲名卓著的鋼琴家,是古典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出身于音樂世家,7歲考入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被譽為“樂壇神童”,50年后又成為該校校長;17歲起師從鋼琴大師霍洛維茨,21歲獲得列文特里特音樂大獎,此后30年,在世界各地巡演,每年平均超過100場,在各類獨奏或協奏音樂會上演奏過鋼琴史上難度最高的作品,并且至今仍然是惟一與美國六大樂團一同錄音的鋼琴獨奏家;1979年,格拉夫曼的右手受傷不能再彈琴,他不得不把職業方向轉向音樂教育,并以驚人的毅力專攻左手演奏的曲目,鑄就了音樂史上的“左手傳奇”。
11月28日,格拉夫曼先生就鋼琴學習和教育的問題在北京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
教育方式自由還是嚴厲應因人而異
學習并掌握一門樂器幾乎是當下中國城市孩子的“標準配置”,對此,格拉夫曼可以說是相當了解。他說,去年英國《金融時報》刊登過一篇文章,稱中國有5000萬孩子在學鋼琴,還有5000萬在學習小提琴等其他樂器。在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走在中國成都街頭的孩子有兩類,一類是背著樂器的,顯而易見是在學習這門樂器;一類是沒背樂器的,那肯定是在學鋼琴。
很多家庭因為鋼琴爆發了激烈的親子矛盾和沖突,貪玩的孩子不愿意練琴,父母于是就不停督促甚至嚴厲斥責、打罵。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觀念相悖,輿論多有批評,認為是在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想象力,然而,如今功成名就的郎朗恰恰就是這種嚴苛教育的成果——郎朗小時候,父親不僅打過他,甚至有一次讓他“跳樓”去死。
自由寬松和嚴格管教這兩種教育方式,究竟哪個更好呢?
對于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格拉夫曼先生的回答是:“有一定的壓力和約束是好的,但很多情況下要因人而異。嚴厲的教育方式對郎朗是適合的,因為他有天分,而且喜歡彈琴。”
格拉夫曼還回憶起自己童年學琴的經歷。因為父親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所以格拉夫曼3歲就開始學小提琴,父親認為他沒有拉小提琴的天分,于是4歲時讓他改學鋼琴。“七八歲的時候,父親也經常督促我練琴。比如規定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練琴,3∶05的時候,父親就會催促我說‘你該練琴了’。”
雖然已經年過八旬,但格拉夫曼現在每天至少還要練琴兩個小時,“這只是為了保持一個基本的狀態,如果有演出,練琴的時間就會更長。”他說。
記者問他,從4歲開始到現在,80多年天天練琴,會不會覺得很辛苦?
“想彈好鋼琴,就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因為自己喜歡,就不會覺得辛苦。” 格拉夫曼回答說,因為喜歡,就能在看似枯燥的反復練習中找到樂趣,比如可以單手彈、雙手彈、快彈、慢彈。
因此,格拉夫曼認為,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音樂天分或者不喜歡彈琴,就會抗拒學琴,那么,父母就不要再強迫孩子練琴了。
巧合的是,第二天的施坦威中國1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向施坦威亞太區總裁胡斯曼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位在鋼琴行業工作了40多年的先生,觀點和格拉夫曼非常一致:“彈好鋼琴,練習是必須的,沒有捷徑可走。但前提是孩子自己喜歡,如果不喜歡是學不好的。”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
在郞朗之后,格拉夫曼的另外兩個中國弟子,年輕的王羽佳和張昊辰也相繼在國際鋼琴比賽上獲得大獎,一舉成名,張昊辰更是被外界稱為“下一個郞朗”。
談到自己的3個得意門生,格拉夫曼說:“他們非常不一樣,聽他們彈琴,根本聽不出是同出一門。他們的性格、經歷各異,對音樂的理解認識不同,但都在用自己有說服力的方式來表現音樂。”
為什么同一個老師能夠培養出風格迥異又各自精彩的學生?格拉夫曼解釋說,柯蒂斯音樂學院是所小而精的學校,一直堅持精英教育。全校一共有160多名學生,學鋼琴的只有20人,鋼琴教師有7位。每年鋼琴專業只招3名學生,而申請者有130多人,所以,最后能夠進來的,都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富有潛力和才華。對于這些已經非常優秀的學生,“教學沒有固定的程式,老師要做的,就是啟發他們,沿著自己的風格走下去。”
格拉夫曼的教學理念和他的老師霍洛維茨一脈相承,他曾經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霍洛維茨教會我最多的,就是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不能強迫他去接受你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所以我教學生的時候,不會強制灌輸他們這個應該怎么彈,那個表達的是什么情緒,這一切都由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
在音樂之外,格拉夫曼還希望學生學習一些文學、歷史方面的課程,比如要求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俄羅斯的文學著作,“可以幫助音樂家理解作品。”
在這一點上,張昊辰讓格拉夫曼尤為欣賞,“昊辰剛到柯蒂斯音樂學院時只有14歲,但已經讀了很多莎士比亞的作品了。”前幾天,格拉夫曼去了上海,張昊辰陪他參觀了一個博物館。“他對歷史的熟悉和博學讓我驚訝。”格拉夫曼對這個年輕弟子贊不絕口。
彈鋼琴的手型沒那么重要
很多中國的琴童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手型的問題被老師批評、父母斥責,因而徹底喪失了對鋼琴的興趣。很多中國老師也反復向家長和孩子強調手型的重要性。
作為鋼琴界的“金牌教頭”,格拉夫曼卻認為,手型對于鋼琴演奏來說并不重要,強調手型是傳統的俄式教育方式,“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鋼琴家的手型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演奏出來的效果。每個人手的大小、柔軟度都不同,手型沒有定式。”
孩子學習鋼琴的最佳年齡是幾歲?對這個中國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格拉夫曼給出的建議是3~5歲。他說,90%的成功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學習的,這就像體育運動員都要從小訓練一樣,主要是為了建立身體和樂器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