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又一個琴鍵,音色、音準和機件問題,靠的全是一雙耳朵,陳麗的這雙耳朵已經聽過成千上萬臺鋼琴的琴鍵,并幫它們找尋回最初的音調,“我要讓它們回到最初的狀態,就像剛組裝出廠時一樣。”
從裝琴到調音
演奏家的手指在鋼琴琴鍵上輕舞飛揚,聽眾們則沉醉于旋律,有一個人卻犯了“職業病”,凝神屏氣地聽音,哪個音調不準,琴鍵的起落是否有問題,連奏時琴鍵流不流暢,一旦發現問題,她會忍不住皺起眉頭。這位一不留神就沒法好好享受音樂的女士,是鋼琴調音師陳麗。陳麗所從事的工作學名叫作鋼琴調律, 客戶會稱他們為鋼琴調音師。“父親就是一位老珠江鋼琴人,我也跟隨他的腳步進入了‘珠江’。”那是1989年,陳麗成為總裝車間的一名女學徒,負責鋼琴總裝的第三、四道工序,為琴鍵背后精密復雜的機件而驚嘆。
“在這里對鋼琴的制作開始產生濃厚興趣,從一個鋼琴總裝工序學徒慢慢變成熟手技工,學習鋼琴裝配和機件整理,空閑時跟師傅學鋼琴調音。” 如今,她每天奔赴不同的客戶家中,為成千上萬鋼琴捕捉走失的音調,“找尋回最初的音調,讓它們回到最初的狀態,就像剛組裝出廠時一樣。”
不依賴音準儀
打開陳麗的工具包,里面常備20余種調音工具,此外還有40多種維修工具和琴內更換配件,用以應付各種可能影響音準的情況,例如鍵中孔毛氈是用于處理琴鍵不平整,長槍彈簧是針對連奏問題,陳麗認為,對一臺鋼琴的了解程度,會影響調音的水準, “如果調音師只懂聽音,不了解琴內的構造,不熟悉機件,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
十幾年前,陳麗一天要為幾十臺鋼琴調音,“300多米的流水線上擺著一臺臺鋼琴,我從第一臺調到最后一臺。” 陳麗說,當時每一臺出廠的鋼琴都要經過5次調音,鋼琴的每個鍵有3根弦,從中音到高音200多根音弦,每根都要一次次地調節、嘗試、再調節,一部鋼琴調下來,能敲數千次。
“那時候同事就坐在旁邊的鋼琴調音,廠房里琴聲此起彼伏,耳朵功夫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給練出來的。”陳麗告訴記者,現在很多調音師都比較依賴電子音準儀,十來秒鐘就能調準一個音,但她會花近一個小時,“音準儀最大優點是快,但只能作為粗調。”她解釋,除非12個基準音都非常準,否則僅僅依靠音準儀,很容易產生偏差。
感想:
這份工作很浪漫
聲音,是彈奏者對鋼琴最直觀的感受,調音師要保證200多根琴弦的音準到位,不放過一絲細微的誤差。“聽力、耐力、體力都很重要。”陳麗說,琴音能反映鋼琴內部的問題,雖然都表現在音調上,但背后的問題則千變萬化,用各種方法把丟失的音調尋回,不失為一份浪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