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樂器協會獲悉,2012年全國鋼琴總產量為37.97萬架,占世界鋼琴總產量約50萬架的76.91%,同比增長8.05%。2012年出口鋼琴共計5萬架,其中出口立式鋼琴4.3萬架,數據表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鋼琴的制造大國。
海關數據表示,2012年中國鋼琴產業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全年進口鋼琴10.68萬架,同比增長15.64%,出口鋼琴5萬架,其中出口立式鋼琴4.3萬架。進口鋼琴數量大大高于出口的狀態,一是表現出中國國內鋼琴市場需求向中高檔品牌鋼琴轉變,而中國制造的鋼琴的質量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二是中國出口鋼琴數量下降,也反映出國際鋼琴市場的萎縮,以及競爭對手在鋼琴質量上占有優勢,此外制造成本的繼續攀升,也影響到我國鋼琴的出口量。
中國樂器協會秘書長曾澤民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道,現在中國鋼琴企業都在積極研發高端鋼琴,目的是通過研發高端的演奏會專用琴,來帶動整個中國鋼琴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通過高端的制造工藝來拉動中低端鋼琴的市場占有率。中國鋼琴已經淘汰了俄羅斯和一些小國家的產品,我們的鋼琴已經是被國際業界普遍認可的標準的普及型中低端產品。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鋼琴企業作為樂器行業的龍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國外專家,購買國外先進設備,由原來小作坊式生產向工業化生產轉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1999年,我國的鋼琴產量達到了20多萬架,2003年達到了30萬架, 2012年產量37.97萬架,占全世界鋼琴總產量約50萬架的76.91%,成為了世界鋼琴的制造中心。
對于中國鋼琴的定位問題,他對記者說,中國鋼琴的定位主要是源于現在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現在我們走的不是工業化生產,而是規?;a的道路。產業定位決定了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承接了世界鋼琴加工制造業的責任和地位,我們占有的是普及類產品,但并不是說中低端產品就是粗制濫造,我們的產品完全是達到了國家標準和國際水平的。
歐洲國家制造鋼琴的歷史已經超過300年了,而在我國僅僅有50多年,差距可想而知。德國施坦威鋼琴作為現代音樂會演奏用琴的首選,誕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它擁有世界上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制作工藝。而這些制作方法,目前在中國還遠遠沒有達到。再加上施坦威的制造商本身,以及很多裝配和調音人員就是鋼琴家,他們的和聲感覺、音樂素養,以及對鋼琴獨特的審美認識,也是國內制造商一時無法企及的。我國現在是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是靠規模和粗獷型經濟發展的,雖然規模和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尖端科研成果和專業技術性的一些東西是要向國外學習的。
對于中國鋼琴產業怎樣提升制造工藝和品質,曾澤民說:提升鋼琴產業制造工藝水平基本上靠3個方面,一是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二是‘品牌嫁接,人才引進’,大量地聘請國外高端鋼琴品牌的相關專家,打造真正屬于中國鋼琴制造業自己的金耳朵、金手指,并與其高端品牌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合作;第三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提升產業制造工藝的專業化分工。因為鋼琴是一個很復雜的樂器,共8000多個零件。對于鋼琴制造廠家來說,要想每個部件都涉及,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通過提升鋼琴制造的專業化分工,簡化了鋼琴加工制造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