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樂大約于16世紀末產生于意大利,原指貴族宮廷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樂,區別于教堂音樂及歌劇。雖然此次參賽的組合中也有幾對交響樂團的組合,但最終金銀銅獎仍然被學院派包攬,上海音樂學院棱境鋼琴三重奏組合、中國音協大提琴學會的Ohrid三重奏組合、上海音樂學院Rococo三重奏組合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分獲比賽的金銀銅獎。
近代的室內樂發展為一種小型器樂合奏形式,通常每一個樂器各擔任一個聲部,各種樂器在相互配合時又各具一定的獨立性,演奏時不需要指揮,依靠演奏家之間的默契配合。中國觀眾對于古典音樂的欣賞,主要還是集中在交響樂作品或者器樂的獨奏作品當中,而重奏式的室內樂在國內發展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總讓人覺得冷門 。
一直以來中國的音樂教育存在著很大弊端:個人成績以及比賽基本成為中國音樂教育的重要支點,各類音樂學院幾乎只重視獨奏的培養。學生們都希望能夠成為獨奏家,只是到最后,當他們意識到其獨奏家的夢想不能實現時,才轉向樂隊尋求一席職位,這也造成樂隊隊員缺少互相聆聽和配合的經驗。而業余學習者也多以個人訓練為主,很少會成立組合浪費時間搞重奏或者合奏,更難發現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學習音樂的新途徑和樂趣。
近年來,隨著不少世界知名室內樂團紛紛走進樂迷的視野,在不少樂團的首席、高校著名教授和獨奏家的傾心推動下,中國的室內樂有著穩步的發展,中國音協成立了室內樂學會,中國音樂金鐘獎評獎中也第三次增設了器樂重奏比賽,這無疑是一種導向。而在弦樂重奏項目上加入鋼琴,也成為本次金鐘獎突出的創新和亮點,以前兩屆設立過管樂重奏和弦樂重奏項目,對國內室內樂發展是非常好的促進,首次在重奏中加入鋼琴,在改編純弦樂重奏形式、增加比賽難度的同時,也是對室內樂更為重視的表現。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獨奏家,但有大部分人能夠成為合奏家 。這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對參賽選手說的最語重心長的一句話,而實際上金鐘獎設器樂組合比賽也正是希望用最專業級別的比賽方式為室內樂謀得一席之地。
其實單看本次評委會的評委陣容就可見一斑:由兩位著名指揮家坐鎮評委會主任一職,北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團長及首席指揮譚利華和上海歌劇院藝術總監、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張國勇;評委中則有中國愛樂樂團首席、中國音協室內樂學會會長陳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俞明清、李繼武,著名中提琴演奏家蘇貞、解路軍,著名鋼琴家杜泰航、唐哲、李民。
鋼琴與弦樂比賽無疑也成為金鐘獎中技術含金量最高也最具觀賞性的比賽,看選手們表演就像在聽一臺小型音樂會,張國勇就把這項比賽比喻為一個精密儀器 ,極為考驗組合選手之間的默契配合程度。這次比賽的選手雖然組合時間都不長,但演奏技術和配合度還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見學校對于室內樂培養與訓練越來越重視。譚利華說,雖然是第一次設立鋼琴與弦樂重奏比賽,但選手的起點不低,水平都不錯,這是評委們十分驚喜的地方。杜泰航則表示,之前很多人都認為鋼琴要么是適合獨奏,要么在樂隊里處于伴奏地位,但這并不是作曲家的初衷,通過這次比賽,能讓大家對鋼琴與弦樂合作時鋼琴的地位有新的認識。俞明清指出,鋼琴與弦樂不同的演奏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得到完美的解決,因此平時的合作練習非常重要,金鐘獎加入鋼琴與弦樂項目,比賽的壓力對選手們來說也是一種促進和動力,可以說也促進了這樣一種組合形式演奏上的進步。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更多的樂團工作者,這也體現出國內音樂院校教學思路‘質’的變化,很多人說,中國的交響樂發展極缺指揮人才,但實際上更缺少樂團的首席人才。 張國勇這樣說。
雖然此次參賽的組合中也有幾對交響樂團的組合,但最終金銀銅獎仍然被學院派包攬,上海音樂學院棱境鋼琴三重奏組合、中國音協大提琴學會的Ohrid三重奏組合、上海音樂學院Rococo三重奏組合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分獲比賽的金銀銅獎。金獎組合成員朱宛晨賽后接受采訪時仍難掩激動的心情:感覺非常榮幸,也非常幸運能在這么大型的比賽當中拿到金獎。我在第六屆金鐘獎中拿過鋼琴獨奏的金獎,這次又拿到鋼琴與弦樂組合的金獎,這讓我更自信。 而組合成員中的張潤崯其實也在上屆金鐘獎小提琴比賽中拿過銅獎,可見實力相當雄厚。從這個獲獎結果其實也可看出,既能獨奏又能協奏的全面型人才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