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屬于西洋樂器,在外國發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而剛剛發展50年的中國鋼琴與外國琴相比到底是優,還是劣,這是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話題。也就是說一個消費者打算買鋼琴時,到底是買國產的,還是進口的。
作為一個職業樂器質量檢測工作者,在此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關于是買進口鋼琴,還是買國產鋼琴,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很大的籠統性。正確的提問是:是買三角鋼琴,還是買立式鋼琴,打算花多少錢買。在確定這個原則目標后,再選擇是買進口琴,還是國產琴。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當首先從鋼琴的分類說起。鋼琴主要分為三角鋼琴與立式鋼琴兩種,立式鋼琴主要用于家庭學習使用,三角鋼琴主要用于音樂會和錄音使用,而近幾年小型三角琴也開始進入家庭。立式鋼琴與三角鋼琴音色的區別是相當大的,從結構原理和聲學品質方面,當然三角鋼琴要遠遠優于立式鋼琴。目前,外國各鋼琴生產廠家已經把主要目標集中在生產三角鋼琴上,立式鋼琴的生產已經不列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但是為什么立式琴還有如此之大的銷售市場呢,這是因為從價格和占地方面,三角琴又有不如立式琴的地方,之所以如此,立式琴在過去和將來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仍然具有相當潛在的市場。
另外還有一個前提,是從鋼琴的生產歷史和工藝過程來分析。鋼琴從1709年開始進入現代鋼琴的階段,300年鋼琴生產應當說是兩種生產方式,一是手工生產方式,二是機械化流水生產方式,兩種不同生產方式制造出來的鋼琴,形成了高檔琴和普檔琴的兩種類型。目前歐洲是以德國施坦威琴為代表的典型手工生產方式,亞洲是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機械流水生產方式。當然,歐洲手工生產鋼琴屬于高檔琴系列,亞洲日本、韓國屬于普檔琴系列。現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鋼琴生產有三個檔次,一是歐洲以德國、奧地利為代表的高檔琴,二是以日本雅馬哈、卡瓦依為代表的中檔琴,還有匈牙利、俄羅斯為代表的低檔琴。目前歐洲生產以三角琴為主,立式琴已經很少了,日本主要是以生產立式琴為主,近年來,他們也開始將立式琴轉到世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生產,如中國、印尼等國。而日本本土上也開始以生產三角琴為主,他們已經不滿足自己中檔琴的地位,而向歐洲高檔琴進行沖擊。
但是在這里我們要說明一下高檔琴和普檔琴的生產有一個嚴格的界限,從原則上講,高檔琴基本是用手工生產出來的,機械流水生產出來的琴大多是普檔和中檔琴。
樂器是靠聲音來感染人的特殊工具,其關鍵因素是音色、音質。判別一件樂器是高檔還是普檔,主要是有無優美純正的音色、穿透力、表現力。要作到這一點十分不容易。主要取決于原材料的處理、選用、加工方法和最后的音色調整工作。以德國施坦威為例,德國施坦威鋼琴誕生于1836年,至今有164年的歷史。1850年在美國建立了施坦威鋼琴公司。1880年在德國漢堡又建立了施坦威鋼琴廠。從1853年以來,施坦威共生產了54萬琴,這些琴的生產保持以世界一流的技術,最好的材料,精良的加工技術,其中80%的手工加工,15%的機械加工。在材料的選擇下,他們要根據鋼琴的不同部位分別選用云彬、白木、槭木,經過2年半的自然干燥期和一年的生產周期,通過優秀的制作工人,經過良好的訓練和裝配和調音技術人員的整理后才生產出一臺琴。而這些操作方法,目前在中國還遠遠沒有達到。而中國鋼琴生產走的道路是日本式的亞洲道路。
從以上分析,是不是中國鋼琴不如進口鋼琴呢,答案是結論下的為時過早。在這個時候,我們將進口琴與國產琴比較一下,比較的方法應當從三角琴與立式琴分開來比較。從三角琴的角度來看,中國鋼琴的確不如進口鋼琴,特別是大三角琴不如外國琴。正是這個原因,多少年中國鋼琴一直未能打入音樂廳的殿堂。而始終被德國施坦威鋼琴所占領著。就連日本雅馬哈琴都對這塊領地垂涎三尺。
而從立式琴角度分析,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鋼琴的質量與同檔次的鋼琴相比已經接近和超過進口琴,這是專家目前對國產琴的一致評價。那未,如何說明國產琴與進口琴相比較呢,首先應當從立式琴的使用標準來分析。作為一臺用于家庭使用的立式琴,主要質量指標是演奏性能良好,手感舒服,踏瓣控制適度,音色柔合如歌,而不是過多的考慮音量大小和明亮度。也就是說國產鋼琴要與外國琴音色接軌,要符合歐洲人的口味,這才是正宗。就象京胡,北京生產的最好一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的鋼琴企業確實經歷了臥薪嘗膽的長期過程。為了能夠生產出達到外國人滿意的鋼琴,他們從原始的手工作坊生產方式走出來,離開了低矮的小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廠房,采用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同的生產工藝,高薪聘請外國鋼琴制造專家,請他們手把手的指導生產,全面采用國外鋼琴生產的全部工藝過程。使用了國外一流的生產設備。在與世界鋼琴生產企業相同環境下生產著相同的鋼琴。但是價格卻是進口琴的幾分之一。幾位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講,現在中國鋼琴比起原來音色要提高很多,手感要舒適很多,而且中國鋼琴的價格是如此之低,我們怎么能如此苛求呢。因此說,現在中國鋼琴業以十年間的磨練中,以低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如此之快的提高了民族產品的競爭力。難怪一位鋼琴企業的老總說,現在一個鋼琴生產工人的年新是55萬人民幣,相當于中國工人20年的工資。就按這種成本比例,外國人是永遠打不敗中國人的。中國鋼琴打進并占領世界市場的日子不會遠了。
從以上分析,中國鋼琴已經從十年前地攤上的大玩具堂而皇之走進了歐美琴行的店堂。從外觀、款式、演奏性能等方面完全可以與進口琴同檔琴相比美。正因為這樣,一大批外商蜂擁進入中國,大量采購中國鋼琴,運到國外銷售。
但是外商大量采購中國琴的現象是否代表國產琴就完美無缺了呢?當然也不盡然。外商采購中國的標準是在中國琴基本達到外商要求的基礎上,更多考慮的是價格。他們從中國低價買進中國琴以后,稍加修飾整理,就可以以高出三倍的價格在國外琴行出售。這其中豐厚的利潤是通過高技術工人進行鋼琴音色整理后形成的。這也恰恰是國產琴存在的差距,這種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工人的音樂修養和技術經驗還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中國鋼琴要想全面達到世界名琴的質量要求還有一段較大的距離。但是畢竟可喜的是,中國鋼琴邁出堅實的第一步,還有第二步、第三步,向著最高最遠的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