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上的誤區
我去過許多鋼琴廠,看到從廠長到技術人員都在千方百計地在鋼琴的聲學品質和演奏性能上下工夫。他們存在思維觀念上的誤區。無論是鋼琴的使用者還是生產者都普遍認為:好的鋼琴就是聲音大、響、亮、脆、高。并以此作為評價鋼琴優劣的標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固定標準。其實這是一種誤區或偏見。
鋼琴是從西方發展并傳到中國來的樂器。無論在制造或使用當中都應當以西方的思維方式或審美情趣為依據。鋼琴的發展主要是伴隨著教堂合唱、宗教的發展而發展的。對其音色的要求應該是純凈、渾厚、細膩、寧靜、含蓄。
中國人對鋼琴的聲學品質和演奏性能的認識為什么會出現誤區呢?主要因為中國音樂的傳統是高亢、明亮,就像是黃土高坡的陜北民歌的表現一樣。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東方人和西方人在意識形態、生活習慣、審美情趣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別,這就如同聲樂中西方的美聲唱法和中國民族唱法一樣。如果用中國人自己所固有的民族情趣、思維方式來指導生產西方傳來的鋼琴,必然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鋼琴。用這種思維方式生產出來的鋼琴是不符合西方的使用要求的。鋼琴就像美聲唱法,中國的民族樂器板胡、笛子、嗩吶像民族唱法。我不知道這種提法是否尖刻,也請大家來研究探討。
這種中國式鋼琴的市場前景究竟如何呢?現在中國生產的鋼琴90%是內銷,面對廣大業余使用者,由于他們存在思維方式的誤區,不得不使許多鋼琴廠去迎合他們的要求。目前這種鋼琴還有一定市場,但從長遠來講,國內專業使用者以及國外的批發商是決不需要這種音色的鋼琴的。因此,每一個鋼琴廠都應及時調整觀念,立足于一個新的鋼琴音色要求。
制造中的誤區
鋼琴是一種和聲性樂器,包容整個音域。真正用于音樂會的鋼琴是七英尺以上的三角琴。現在國內只有星海廠與珠江廠有少量生產。目前大部分七英尺以下的三角鋼琴和立式鋼琴都是家庭用琴或練習、教學用琴。在聲學品質要求上就是純凈、和聲性強、共性強,而不是音量大、個性強。國內鋼琴制造廠應當在聲學品質的純凈度上多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與國際接軌。現在有的企業恨不得把小三角琴也搬到舞臺上,把音量做得大大的、聲音亮亮的。在榔頭的處理上,也是用藥水整個浸泡,把整個榔頭包死,造成音色過亮;為了減少榔頭的明亮度,還要幾次用針去扎。這種扎法最多能夠扎 5次,最后就要扎到木頭上了,榔頭也就報廢了。這種做法與國外的鋼琴完全相反。國外的鋼琴出廠之前,一點藥水不浸,保持榔頭的原始松軟的狀態,使用者買琴后,根據環境條件,逐漸地加滴藥水,以調整鋼琴的音色。在西方,對鋼琴的音色要求并不是音量大、明亮就是好琴,而是聽鋼琴的每一個音的延續是否長,是否衰減得慢,聲音是否很純。一臺好鋼琴在剛彈的時候,聲音并不大,而是聲音能夠保持的住。
演奏手感的誤區
現在有的使用者或生產企業,都比較注重于彈奏時輕、好彈。當然這對于小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專業使用者,彈奏輕的琴并不好,這會使鋼琴的表現力大打折扣。現在一些鋼琴廠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將琴鍵負荷加重。但又出現了一個矛盾:琴鍵重了,回彈速度變慢,演奏遲緩,同樣會影響鋼琴演奏技術的發揮。所以對于鋼琴的演奏手感要求是:輕重適合,反映靈敏,彈輕的不能死,彈重的要有力度。這樣的要求,對于鋼琴制造是比較高的,要求擊弦機的所有環節上都是順暢的。
輕視調整的誤區
中國鋼琴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之所以上不去,主要是缺少最后一道調整工序。歐洲鋼琴之所以質量精良,是因為他們十分重視鋼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調整工作。
德國的斯坦威或是奧地利的伯森多爾法鋼琴廠,廠內都有數名終身從事調整工作的調整師。他們有著豐富的經驗,有自己獨特的品味和修養,經過他們調整的鋼琴,可以頓時身價百倍。現在德國琴、奧地利琴是世界一流的,七英尺三角琴價格一般五六萬,日本琴一般是二三萬,而中國琴一般是八九千美元。立式琴,一般德國琴8000美元,日本琴4000美元,中國琴1000 美元。為什么中國琴價格如此之低?就是因為沒有經過整理。現在中國鋼琴之所以能夠出口,主要就是靠低價位。我們的琴出口以后,再經過國外專門人員去調整,僅用一天的時間,人家就可以提高一倍的價格賣出去。我曾在國外也看到過中國琴,音色都相當不錯,但那都是經過調整的。所以,我們大部分的錢都讓外國人賺了。我們的鋼琴卻是在低價的賣材料。因此,我們應當特別重視調整工作,要多看、多聽、多交流,用西方人的品味、情趣去調整鋼琴才行,而不能用中國人的品味去調整琴。
共性與個性的誤區
鋼琴本身是工業化與藝術性的統一,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即鋼琴制造發展到今天,工業化要求鋼琴制造要達到整齊劃一、規范統一,強調的是共性;藝術性要求鋼琴制造要達到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外觀的要求、對音色的要求,強調的是個性。鋼琴制造在發展到現代社會高科技的今天,實際體現了一種矛盾的統一性。目前國產鋼琴需要的是共性,而不是個性。也就是說,首先要做到鋼琴生產的規范化,然后再談風格問題。現在國內鋼琴生產有一種說法,說現在鋼琴內部機械已經基本定下來,以后設計變化的不過是外形,以不同設計滿足市場的需要。這種觀點是存在誤區的。因為,目前國產鋼琴主要市場是家庭教學使用,要求是88 個鍵的均勻統一,包括音色的統一、手感的統一。現在有人說,低音可以重一點,高音可以輕一點。我倒不那么認為,有一點輕微的差別是可以的,但不能為人知,最好是均勻一致。這一點恰恰是中國人最難做到的,而又恰恰是西方人的長處,他們往往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同一個機械動作,才使西方鋼琴優于中國鋼琴。中國人的長處是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善于設計創造。據我在美國學習時了解,美國計算機的發源地硅谷,就是利用東方人進行開發設計,利用西方人進行規范的操作,從而造就了人類計算機的偉大事業。我也聽說,國內有些企業也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準備使用西方人進行規范操作,去打中國的鋼琴品牌。
不重視鋼琴演奏環境的誤區
現在不少鋼琴使用者及生產者,都不太重視鋼琴生產或演奏的環境,其實環境條件對鋼琴本身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現在對鋼琴影響最大的是濕度,鋼琴演奏最適宜的濕度是50%—60%,差一點是40%—70%,30%—80%以外就不行了。低于20%就要加濕,高于80%就要除濕。在超過規定濕度的環境中演奏,再好的鋼琴也完了。一般鋼琴廠建在海的南邊方向較好,斯坦威鋼琴廠位于漢堡在海的南邊,煙臺龍鳳鋼琴廠的方向也不錯,但如果青島有鋼琴廠就不好了。我聽說,南方的一些文化廳花了上百萬元買了斯坦威鋼琴,封閉在一間屋子里,當寶貝一樣放著。但屋內沒有任何除濕裝置,濕度接近100%。過了幾年拿出用時,鍵子不起了,榔頭呢發脹,擊弦機每個機軸都失靈了,整個鋼琴已經無法用了。還有中央電視臺的一臺價值一百萬元的九英尺斯坦威琴,音板因為干燥裂了近一米長的縫,實在太可惜了。我認為,無論是做琴的還是賣琴的,都要考慮環境影響。每一個演奏鋼琴的人,也宜在自己的鋼琴附近放一個濕度計,可以隨時觀察室內的濕度狀況。如果有這樣一個裝置,超過濕度范圍時就自動報警那就更好了。我建議鋼琴廠在鋼琴出廠前最好帶一個濕度計,價格也不貴,雖然成本加了一點,但對鋼琴確有很大好處。楊鳴老師最后說:現在世界鋼琴制造業處于一個十分不景氣的時期,有些鋼琴廠處于倒閉的境地。而中國鋼琴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考慮如何打入國際鋼琴市場。目前,中國鋼琴還處于最低的層次,利用最低價位向國外銷售。但世界上大音樂廳還是歐洲琴的市場,小音樂廳、音樂院校主要采用德國琴、奧地利琴和本國名牌琴。家庭用琴主要被日本雅馬哈覆蓋。中國琴的價格雖然僅是外國琴的四分之一,但材料并不比外國琴差,差的只是最后一道工序。中國的鋼琴制造業要耐下心來狠抓鋼琴整理工序,要抓開箱率,現在只憑一二臺樣品琴是不行的,要搞好整體琴的質量,使每臺琴開箱都合格。現在星海、珠江兩廠的鋼琴基本穩定,但一些小廠的鋼琴質量就不穩定了。希望中國的鋼琴制造業利用現在的好機會,扎扎實實做好基礎工作。中國鋼琴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