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比賽14名選手中出現了8名來自中國大陸的選手,1名來自中國臺灣的選手。韓國、法國、美國、以色列、澳大利亞則各有一位選手參賽。
無疑,跟第一天比起來,第二天比賽中的中國選手明顯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首先要提到的是四位年輕的90后中國女選手。令人高興的是,從聽眾的角度來說,她們的演奏是充滿了活力與自信的,給人以較深的印象。
其中15、16、17號三位在下午率先依次出場,16號選手可算較為搶眼的一位。她演奏的拉威爾《夜之幽靈》讓人覺得技藝純熟,能輕松駕馭,意境把握也較到位,特別是在快速重復音弱奏中對于觸鍵的敏銳控制,著實給聽眾們留下了一些震撼。她演奏的斯卡拉第的三首奏鳴曲聽上去也還頗為精彩,有活力。
15號女選手是今天比賽的開場第一個,她以貝多芬的F大調奏鳴曲開始,音樂是生動的,并且有著有控制的戲劇性。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鬼火》及《西班牙狂想曲》也頗能吸引人。
幾位中年紀最輕的是19歲的17號選手,她彈了海頓的《b小調奏鳴曲》與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I》。雖然她的演奏還不算那么成熟,分寸掌握有些人覺得還欠精準,但充滿朝氣,音樂表現得也很投入。
晚上上場的22號選手應該也是不會讓聽眾們輕易忽視的,巴伯奏鳴曲有氣勢且棱角分明,對于年輕的女選手來說著實不易。
對于這幾位年輕的中國選手,不管她們最后比賽的結果如何,讓我們看到日益成長起來的90后中國鋼琴新生代,看得出她們的音樂品味與審美追求似乎比以往的同齡人更加國際化了些,更加有了自身的藝術想法,是富有潛力的。
今天上場的還有四位中國大陸男選手也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實力,有些演奏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或許有些選手還是缺乏大賽的經驗,或是對音樂審美品味還有完善的空間,在演奏中聲音的平衡、音樂的組織還略顯粗糙。在國際大賽中,能越發感受到比得顯然還是音樂的修養。另外來自中國臺灣的20號男選手表現也不俗,他演奏的斯克里亞賓《第二奏鳴曲》能較好地深入作品,能把握作品整體的意境。舒伯特-李斯特《格麗卿在紡車旁》以及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圓舞曲》也都演奏得不錯,彈得很有控制。
5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選手,今天也都表現出了各自的個性與特色。當然也少不了有一些較為優秀的演奏,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國外青年音樂家們很隨性的演奏方式,有時或許讓人覺得沒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但卻很容易讓聽眾們輕松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演繹方式。透過這樣的交流表演來相互了解也可算是比賽的另一種價值與魅力吧。
今天選手們在曲目選擇與編排上,除了一些傳統的曲目選擇與搭配,也有一些有趣的地方,27號選手選擇了卡普斯汀的變奏曲op.14, 24號選手選擇了勃拉姆斯為左手而改編的d小調恰空舞曲,這樣的樂曲放在比賽中還是顯得有些新穎且需要些勇氣的。26號選手先后演奏了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及塔涅耶夫的前奏曲與賦格,兩首時代與風格截然不同賦格放在一起演奏,也有點意思。
結束第二天的比賽后初賽選手就已基本出場過半了,不少聽眾覺得總體水平比起往屆又更有提高。期待之后的比賽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