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舉辦第一場獨奏會起,我就做起了‘鋼琴夢’,一輩子都在做這件事。”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日前在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地說,他想“讓鋼琴說中文”,把中國樂曲通過鋼琴演奏介紹到國外去。
作為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73歲的殷承宗仍活躍于海內外音樂舞臺。9月27日下午,殷承宗將攜代表作——鋼琴協奏曲《黃河》現身國家大劇院,參演由國務院僑辦主辦的“文化中國·全球華人音樂會”。
在他看來,這場由老中青三代華人藝術家共同演繹的音樂盛典很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出當代中國以及海外華人文藝領域的繁榮。”之所以把《黃河》作為參演曲目,是因為《黃河》有一種屬于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對全球華人而言具有很強的凝聚力。
殷承宗告訴記者,他參與改編創作的《黃河》從1970年首次公演至今,一直是同一個版本。但在這40多年的演奏經歷中,每一次走上舞臺他都會有更深的體會。他坦言,當年創作《黃河》時,大家并沒有想到其會成為一個多么偉大的作品,只是希望能讓中國老百姓接受鋼琴,讓鋼琴在中國扎根。
時至今日,《黃河》早已家喻戶曉,不僅中國人喜歡,“老外”也聽得津津有味。殷承宗高興地說,據他了解,目前有五六十個國家在演繹或播放這首曲子。但在幾十年前,中國曲目在海外并不受歡迎,他至今仍清晰記得首次在海外演繹《黃河》時,當地媒體的兩種極端評價。“他們對我的鋼琴技巧十分認可,對《黃河》卻是批評聲一片。”
盡管不被看好,但殷承宗并沒有放棄對演奏中國樂曲的執著。他曾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達了對音樂事業的三個愿望,其中之一就是“讓鋼琴說中文”。殷承宗說,他希望把中國的京劇、古曲等通過鋼琴演奏的方式介紹到國外去。
1983年,殷承宗帶著全家人遠赴美國,想在鋼琴事業上得到進一步提升。當時他在國內已小有名氣,在美國卻很少有人認識他,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我第一次在美國坐出租車,司機問我在哪個餐館打工,我說我是彈鋼琴的,他就問我是在哪個餐館彈鋼琴。”殷承宗笑著說,當時在美國人眼中,中國人是離不開中餐館這個圈子的。
直到今天,他還常常跟身邊人講起這個故事,但如今的海外華人早已不再局限于唐人街,中國樂曲也越來越得到“洋觀眾”的認可。從最開始時只能在加演時段塞進去一兩首中國曲目,到后來可以演奏半場甚至全場,30多年來,殷承宗將《黃河》等中國曲目帶到了世界各地,在大大小小的劇院演出了數千場。然而,在他看來,“讓鋼琴說中文”的路還很長。
“最主要是要創作出好作品,要有屬于我們國家的學派。”殷承宗說,盡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點,但存在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外國觀眾需要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中國藝術家應多向海外推廣中國曲目。
殷承宗說,他目前的主要工作還是去各地演出,等以后跑不動了,一定會靜下心來多教學生,用多年的舞臺經驗給年輕人以幫助和啟示。幾年前,殷承宗開始密集錄制音樂專輯,“希望把我奮斗一輩子的東西留下來,作為一種記錄,也是一種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