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古典音樂,并不需要較高的文化層次;初聽古典音樂,要將篇幅龐大的曲子先放一放,先選一些短小的、有具象意義的經典樂曲,諸如《少女的祈禱》、《致愛麗絲》……
周末,有唱盤設計天下第一人之稱的王滌滌老師作客新安百姓講堂,在優美動聽的音樂聲中,教會市民欣賞古典音樂的基本方法。
欣賞古典音樂不分文化層次
講堂一開始,王滌滌老師就先播放了一首貝多芬的經典音樂小品《致愛麗絲》,隨著鋼琴流淌出的聲音,全場聽眾身心放松下來,完全陶醉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兩百多年前貝多芬深深的愛意。
貝多芬一生沒結婚,但他一直盼望能遇到一位理想中的伴侶。1808――1810年,貝多芬已經是近40歲的人了,他接收了一位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不久對她產生好感。此時,貝多芬心情甜美舒暢,就寫下了《致特蕾絲》的鋼琴曲送給她。1867年,這首曲子的樂譜在斯圖加特出版時,出版商錯把曲名寫成《致愛麗絲》,從此就叫這個名字。
這段感情,貝多芬始終深藏在心底,沒有表達,但是從樂曲中能感受到他內心對這份感情的熾熱。王滌滌老師的介紹,讓聽眾在感性認識后,對樂曲表達的含義有個大概了解。
通過這首曲子,大家覺得古典音樂聽不懂嗎?王滌滌老師說,有的人認為欣賞古典音樂,要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其實不然,一個三歲的孩子雖然沒上學,但是他也許很喜歡某首曲子。王滌滌老師鼓勵聽眾:欣賞音樂是不分年齡、不分層次,不分文化程度的。作為欣賞者,只要愛好就行。
先從短小經典的曲子聽起
很多人覺得古典音樂聽不懂,這需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拿《致愛麗絲》來說,這首曲子短小優美,是通過曲子講述一個愛情故事,非常好理解,初聽古典音樂的人很容易在音樂中找到共鳴感。
王滌滌老師又放了一首巴達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禱》,隨著銀鈴般的聲音在講堂內回旋,一種美好之感頓時涌上聽眾的心頭。這是一首名副其實的少女之作,作者在18歲的花樣年華里譜寫了這樣優美的作品,優美中有著憂郁的情緒,她的青春雖然短暫,但她留下的這首鋼琴小品,確是一支永開不凋的鮮花。
所以,剛開始,多找些表達一個故事或情景的、有具象的小作品聽聽,可以激發你對古典音樂的愛好。
王滌滌老師說,古典音樂里還有沒有標題的樂曲,是描寫一個人的思維、哲學思想,情緒,或對周圍環境的感悟,沒辦法用清楚的語言表述,比如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
沒有標題的曲子,不代表曲子沒有含義,但是對于剛接觸古典音樂的聽眾來說,有點‘難’了,容易打瞌睡。初聽者要把這種沒有標題的曲子暫時放一下,日后慢慢聽。
內涵不需要像數學一清二楚
同一首樂曲,不同的演奏家會演奏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聽眾聽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聽音樂一定要把每句弄得一清二楚,那是找不到欣賞的快樂的。
音樂不能像數學那樣,一切搞得那么明白,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也是音樂的魅力之所在,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聽同一首曲子,感受都不一樣,所以聽音樂只要感受就行,不要弄得太懂。
王滌滌老師說,音樂有時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許樂曲創作背后有故事和背景,但是聽者也會在聽完樂曲后忘記樂曲本身的故事,而與自身的經歷和遭遇結合到一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為某首表達了自己心聲的樂曲久久難忘的原因。
了解創作背景有益理解曲子
聽古典音樂前,對樂曲的創作背景有個了解,對理解樂曲有幫助,也能與作者做到心靈相通。王滌滌老師說。
拿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乍看曲名,不太讓人理解,這是俄羅斯非常充滿情感和浪漫的曲子。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狀元里無意中聽到泥瓦匠唱歌,動聽的旋律深深的感染了他,兩年后,他寫《第一弦樂四重奏》時,就把這一素材運用其中。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聽到了第二樂章時,他為‘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而流下眼淚。經過這么一介紹,再聽《如歌的行板》,聽眾不僅被樂曲無以名狀的浪漫氣息感染,似乎腦海里還浮現了俄羅斯泥瓦匠一遍干活,一遍口中低呤的場面。
再如奧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這是一首靈動、活躍、充滿朝氣的作品、跳躍的,但是為什么叫土耳其進行曲呢?據說200年前,土耳其國王訪問歐洲時,總要帶上樂隊,把土耳其的音樂傳入歐洲,當時歐洲的一些作曲家對土耳其的音樂發生興趣,并把異國風情的音樂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莫扎特的這首鋼琴奏鳴曲為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