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清晨,廈門鼓浪嶼海域,海波平靜,眺望著丈夫胡友義一手創辦的鋼琴博物館,黃玉蓮女士飽含深情捧起丈夫的骨灰,和著美麗花瓣,撒向海面。
他的遺愿就是死后要回到鼓浪嶼,回到自己最親愛的故鄉。黃玉蓮女士說,在丈夫去世一個月之后,他的心愿終于實現了。
祖籍福建永定、生于鼓浪嶼的胡友義先生,是世界知名的鋼琴收藏家。黃玉蓮回憶,1998年,她和胡友義先生漫步鼓浪嶼上,胡友義先生感慨,鋼琴島沒有了鋼琴聲。
出生于琴島鼓浪嶼的胡友義,從小練習鋼琴、小提琴,1967年獲全額獎學金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從1974年開始,胡先生陸續收集了100余臺世界名琴,并在自己定居的澳大利亞獲得了鋼琴人的美名。
胡友義曾經說,這些鋼琴是他自己的寶貝兒女。但為了讓故鄉鼓浪嶼重現琴韻,他在夫人的鼎力支持下,毅然決定在鼓浪嶼先后創辦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將自己的畢生收藏陸續捐獻出來。
《廈門日報》記者海鷹記得,她第一次赴鼓浪嶼采訪胡友義先生,胡先生正護送鋼琴上島。在板車拉著鋼琴上坡時,已經60多歲的胡先生小心保護自己珍愛的鋼琴,在板車后亦步亦趨地幫忙。我一直清楚記著胡先生當時的背影。海鷹說。
專程從澳大利亞趕來的澳大利亞福建同鄉會代表、胡友義的摯友趙振飛也記得,胡先生平時生活簡樸,吃得簡單,穿得樸素,但為了鋼琴卻舍得花錢,他曾經花17萬澳元拍下一臺珍品鋼琴,這相當于一棟花園洋房的價格。
但胡先生為了故鄉,卻把這些寶貝兒女義無反顧地全部捐了出來。他就是這樣愛國愛鄉的性格,為了鄉親,為了家鄉,做事不求回報,義無反顧。趙振飛說。
無論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嶼都是我的家鄉,把我畢生收藏的鋼琴展覽在這里,就是把我最珍愛的東西搬回了家。當年胡友義這樣表達自己捐獻鋼琴的決心。
今年5月,世界音樂界泰斗維也納學派三杰之一的約爾格·德穆斯慕名參觀鋼琴博物館,稱贊其收藏的鋼琴和風琴是世界最高水平,并無償為其錄制一曲。海鷹回憶說,鼓浪嶼的友人們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胡先生,胡先生非常高興,對當時飽受病痛折磨的他而言,這是最開心的消息。
今年7月11日,胡先生去世前一天,他在打了嗎啡鎮痛之后,給海鷹打電話詢問正在建設中的風琴博物館進展情況。海鷹說,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談起風琴博物館等尚未完成的愿望,胡先生感傷不已,和她一起失聲痛哭。
當天上午,鼓浪嶼音樂廳內還舉行了胡友義先生的追思會。追思會最后,以胡先生最愛的《鼓浪嶼之波》為其送行。
黃玉蓮回憶道,在澳大利亞,每當親友來訪,胡先生都要演奏《鼓浪嶼之波》;在胡友義先生去世后半小時,家人們還專門為其播放《鼓浪嶼之波》。
現在他永遠融進鼓浪嶼的波濤中了。黃玉蓮說。